人文古迹

丹东的抗联遗址

发布时间:2009-03-24  |  浏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丹东地区遍地燃起抗日烽火,辽宁境内的第一个组织机构健全的红色政权——四平乡政府,就建立在丹东市宽甸北部山区双山子乡四平村。同时在丹东境内逐步建立了大量的抗联秘营和根据地。

       1934年1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靖宇军长率第一军军部和一师主力挺进宽甸。他们遵照满洲省委关于“创造临时人民革命政权和根据地”的指示,于1935年7月,在绿豆营子村建立起全县第一个反日会组织。

       位于宽甸县双山子乡黎明村天桥沟西湖沟里的密营遗址,现仅存房屋残墙基址。该马架子房原为顶盖一面坡、上苫茅草、半卧地下的小房,房架今已坍落。房址座北向南,屋内有一铺土炕,建筑面积约15平方米。抗日联军充分利用这里地处宽甸、本溪、桓仁三县交界的有利地形,设置密营。1937年,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师转战宽北地区,曾在这里储藏军需,寄养伤员。

       天桥沟密营,东靠桓仁的老秃顶子山,西连本溪的老和尚帽子山,经高丽盘道岭与桓仁八里甸子相接,北过王兰子岭便是本溪县的外三堡大山,南出四平街可直通宽甸县城。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战时宜于攻防,退时便于转移,是个适于抗联战士临时隐蔽休整,易守难攻的理想地点。

      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宽甸镇青山沟乡滴水砬子村东湖盖山山崖下面的抗联统战指挥部。旧址东距绿豆营子村近1000米,原为抗联密营,曾作为抗联战士的秘密宿营地。1935年,抗联统战指挥部曾设在这里。其地四面环山,西有狭窄峭壁通道,南有巨石遮掩,位置隐蔽,易守难攻。西距靖宇井200余米,在密营和靖宇井之间有石隙山泉常年不断,为抗联战士提供了水源。旧址现存地窨子式建筑遗址,东西长5米,南北宽3.3米,屋地位于地表下1.2米。现房址四角木柱及苫草房顶均坍塌。地窨子房内有长方形火炕,附近发现用于磨米的石磨盘、步枪子弹等。

      雅河抗联遗址距宽甸镇北43公里,位于八河川乡雅河村小雅河北岸400米处的大牛沟,遗址现存地窨子式房屋建筑一处。现房址四角木柱及苫草房顶均坍塌,地窨子房内有长方形石砌火炕。1936年,这里是抗联的指挥部和后勤部所在地,杨靖宇将军曾率部驻扎于该地密营。小雅河大牛沟密营是抗联一军军需处修建的。他们在大牛沟宿营窝棚设立被服厂,被服厂内曾有60多名裁缝人员,为抗联战士制作服装。抗联战士还在大牛沟密营附近开辟了练兵场,方圆约1华里,供部队训练时使用。至今训练场旧址仍清晰可辨。

      位于宽甸县双山子乡四平村深山羊洞沟半山腰密林中的一个山洞内的抗联一军军部。地处桓(仁)宽(甸)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地带。为纪念杨靖宇军长和一军将士浴血抗战功绩,当地群众把“羊洞”改称“杨洞”。“杨洞”为一天然石洞,洞口较小且非常隐蔽。洞内平坦宽阔,有四五间房子大,可容上百人。“杨洞”最奇特之处,是洞内右侧陡立石壁上缘有一股细细清泉,自上而下常年流淌。在距地表近一人高的石壁半腰有一天然小凹坑,泉水流经此石坑盛满而自溢,成为一处饮之不竭的天然水源。初入洞口是修整很平的地面,再向里至洞的后壁,遗留有当年抗联战士砌筑的大面积火炕,石块垒砌的炕洞烟道至今清晰可辨。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