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迹

丹东的古人类遗址

前阳洞穴遗址

发布时间:2009-03-24  |  浏览:
 
前阳洞穴遗址
 
       1982年2月19日,在东港市前阳镇山城子村白家沟后山腰石场开山炮声中,一个隐匿了18000多年的秘密訇然洞开——前阳洞穴遗址出现在人们面前。
丹东前阳人居住的洞穴遗址,位于东港市前阳镇山城子村白家沟后山腰上,东北距丹东市35公里,南距黄海30公里,洞穴位于山腰,周围是低山丘陵,最高山峰海拔159.1米。洞口向南开,洞口对面的台地上,有一条古河道从洞前山脚下流向东南,这一代是宽阔的冲积平原,一直延伸到黄海北岸。洞穴走向平面呈S形,由洞口向内延伸约30米。洞内宽度不等,最窄处约1米,最宽处10米以上,洞内面积近500平方米。从地理环境看,洞穴依山傍水,适于古人类的采集和捕捞等摄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洞口朝南,避风向阳,是古人类理想的栖息地点。前阳人地层的绝对年代,经北京大学考古系碳十四实验室测定,距今18620±320年。与出土文化遗物特征所反映的相对年代相符,相当于旧石器朝代晚期,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处同一时期。中国科学院吴新智同志、贾兰坡教授在开始时的鉴定意见与这一测定结果基本相同。
      现存残洞口发掘前高0.75米,宽2米,洞内文化堆积厚度约1.5米。这次发掘只挖了靠近洞口部分堆积物的一半。洞穴内出土了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工具等遗物。
      人类化石有头盖骨、下颌骨、股骨及6枚牙齿,分属两个个体,是同一时代的人类。头盖骨和下颌骨化石都发现于同一裂隙,后来在此裂隙中又发现了一颗人的门齿,恰好是下颌骨上缺失的一颗。头盖骨保存了脑颅骨的大部分,包括较完整的两侧顶骨和额鳞、枕鳞、乳突,面骨和颅底部分缺失,属圆头形,有晚期智人特征。内外骨缝未完全愈合,骨的厚度很薄。下颌骨保存完好,除左侧上升枝的肌突尖端和关节突的下颌小头已裂去外,其余尚属完整。智齿尚未萌出,第一臼齿和犬齿虽已萌出,但磨蚀程度轻微,第二前臼齿快要长出。股骨为左侧股骨,保留了骨体的上端。股骨头脱落,骨骺未愈合,骨体细腻。头盖骨、下颌骨、股骨可能同属一个个体,应为未成年女性,死亡年龄接近11-12岁。另外,在第三层出土的一枚人类门齿化石,保存完整,属另一个成年个体。两个个体人类化石具有黄种人的体质特征,接近中国北方人类型。
       整个发掘过程中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8种,有中华鼢鼠、阿曼鼢鼠、田鼠、猕猴、狗獾、中华貉、南鼬、沙狐、小野猫、狼、鬣狗、猞猁、野马、赤鹿、东北狍子、野猪等,可分为六个目以及爬行类和鸟类。其成员均属于北方地区晚更新世动物群常见种属,绝大多数种类适于在山林灌木丛中生活。因此可以推断,当时是处于最后一次冰期之间的小间冰期,这里阳光充足,山深林密,水草丰茂,气候温和。
       与人类化石、动物化石伴存的人类加工制作的石制品有3件,其中一件是小砍砸器,用变质岩石料由单面加工制成。另两件是两端石片,石料是白色脉石英,用砸击法制成。从石制品特点看,前阳人制作的石器属于小石器系统。石器个体较小,用锤击和砸击两种方法剥片加工,与我国华北地区常见的石器器形相似。在洞外还采集到3件石器,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各1件,石料是石英砂岩和安山岩。砍砸器是我国旧石器文化中一种很普通的工具。其中单面加工的占很大比例,前阳洞穴的砍砸器也属此类。两端石片是北京猿人石器中最具特色,数量最多的部分,这种石器在国内一些比北京猿人晚的地点也有所发现。前阳洞穴两端石片的发现,为辽东地区的古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一部分提供了新的证据。此外,在所发现的较多大型动物肢骨的骨壁上,留有人工砍砸痕和擦痕,碎骨中遗有象尖状骨器的动物骨。不排除前阳人在使用石器的同时,也在使用骨器的可能。遗址内还发现炭屑、烧土、烧石等用火遗迹。
      丹东前阳人的的发现,填补了丹东地区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活动历史的空白,是丹东地区建国以来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从地理位置看,丹东处于辽宁东部地区,与朝鲜半岛接壤,是古人类向东延续和迁移的桥梁地带,对研究人类发展分布和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料。丹东前阳人洞穴发现了较完整晚期智人阶段幼年头盖骨、下颌骨和股骨化石,对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和黄色人种中的东亚人种体质特征提供了宝贵资料。这一发现丰富了辽宁乃至东北亚地区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内涵。
后洼原始村落遗址
      后洼原始村落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位于东港市马家店镇三家子村后洼村民组。遗址地处黄海北岸辽东半岛滨海平原低矮平坦的台地上,周围是低洼耕地。遗址北约1华里有古河道,今已辟为现代灌渠;南约30华里是黄海岸;西南15华里有双山子新石器时代遗址。后洼遗址东西宽100米,南北长150米,文化堆积厚1至2米,可分上下两层。经碳十四测定,其下层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上层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
       后洼下层遗存是目前辽东地区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较早的一处,共发现房址33座,大都残破。房址大的呈方形,小的呈圆形,均半地穴式。有的房址之间互相打破和叠压,生土壁上遗有柱洞。室内有用石块砌成的圆形或方形灶址,有的灶址内还遗有炊具——陶罐。居住面有一层烧灰层,烧灰层下面有厚20-30厘米的垫土层。出土文物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装饰艺术品、玩具等。生活用具陶器器形有:陶罐、陶壸、陶碗、陶杯、陶勺、舟形器等。其中最多的是直口筒形罐,它是下层文化中主要器类。生产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凿、石镞,各种石网坠、石杵、石锉、打制石铲、石球,陶网坠、陶片纺轮等。装饰艺术品有石环、石坠、滑石雕刻的人首像、猪首像、兔像和回首鹅像等。在一长条形有沟滑石网坠背部刻划鱼的图案。还发现玩具陶制羊踞骨、小陶球等。后洼下层房址分布密集并有层层叠压现象,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石斧等农业工具,大量的生活用具陶器、手工工具和装饰艺术品制作水平较高,说明人们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来源,此时的先民们已经过着定居生活。
       后洼上层遗存共发现房址14处,分布较疏散。房址多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室内四周及中心有柱洞,门向南开。室内靠近门口处有方形灶址,房内四周遗有陶罐和陶壸等器物。出土文物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装饰艺术品。生活用具主要有陶罐、陶壸、陶碗等。生产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石斧、石刀、石镞、陶片纺轮、陶网坠、石网坠等。装饰艺术品等不如下层发达,生产工具主要是陶网坠、石球、石镞等大量渔具,反映水上捕捞活动十分普遍,说明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来源是以渔猎经济为主。
      后洼遗址上、下层遗存之间,有许多共同特点,表明它们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别和变化,显示出这一文化系统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变化情况。与后洼下层遗存相同类型的遗址,东北分布到鸭绿江流域的宽甸蒲石河地区,西北在鞍山海城小孤山仙人洞、西南至大连小朱山也发现这一类型陶器。后洼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辽东地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发展及鸭绿江流域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8年12月29日,后洼遗址被辽宁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地沟遗址
      老地沟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位于浑江转弯处的宽甸下露河朝鲜族满族镇连江村老地沟东北500米较为平坦的河岸台地,现为丹东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依山面江,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30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60厘米,为黄黑土层。出土文物有石器和陶器。石器分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石器有石灰岩短柄石锄、扁平长条形石斧、椭圆形卵石网坠等;磨制石器有辉绿岩长条圆棒形两面刃石斧、页岩扁平双刃石镞、辉绿岩长条形石磨棒、页岩和石灰岩扁平长条形石刀等;陶器主要是夹砂红陶,其次是夹砂黑陶,含滑石粉。从采集的陶器残片中可辨认器形有筒形罐和鼓腹罐,还发现一件陶器板耳。陶器纹饰主要是刻划平行竖条纹、竖条与斜条交叉组合纹,还发现一件附加堆纹陶片。据该遗址出土遗物分析,此遗址为距今约4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阎坨子贝丘遗址
      阎坨子贝丘遗址系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东港市孤山镇谷屯村盐坨子屯北500米北坨子北坡下。遗址地处低矮台地,高出地表约5米,周围地势平坦,大多为农田。遗址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100米,分布面积1万余平方米,文化层厚1.5-2米。
阎坨子贝丘遗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在遗址中先后发现石器、骨器和陶器等文物。石器有辉绿岩打制亚腰形扁平石铲、砾石打制亚腰形扁平石铲、磨制扁平玉石凿、磨制石斧、石铲、石刀等。骨器发现72件,多由长条形骨片加工制成,在端部磨成钝尖。骨器器形有骨针、骨锥、骨梭、骨刀等。其中一件长14.5厘米,宽1.5厘米;一件长11.5厘米,宽3厘米;另一件用动物肢骨制成,残长10.6厘米。陶器均为手制,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红陶,含有滑石粉。从采集的陶片看,陶器表面的纹饰有大量压印之字纹、刻划平行线纹、刺点纹、乳丁纹。器形有压印弧线纹直口筒形罐、刻划平行斜线纹直口筒形平底罐等。
阎坨子贝丘遗址遗有大量人类食余贝壳,是居住在黄海北部沿岸的古代人类长期抛弃所采食的介壳类水生动物遗骸所形成的堆积。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古海岸线的变迁和原始人类的分布提供了重要资料。
鲁家沟西山遗址
      鲁家沟西山遗址位于凤城市大堡镇武装村鲁家沟屯西山马鞍形的山脊上和东侧山坡。遗址南北顺山脊分布长200米,东西横山坡分布宽80米。遗址北部是绵延丘陵,东、南、西三面是开阔的山谷平地;西400米是八道河;在八道河和西山之间有凤城至刘家河乡的县级公路;西山南山脚下有古道,为古代交通要道。
遗址的地表散落有大量的陶器残片和各种石器。除在地表采集到这些遗物外,在遗址东部山坡的泥土断层中,发现有大量陶片和石器,文化层厚60厘米以上。遗址中采集有陶钵、陶纺轮、器耳、器沿、器底等陶器残片200余件;各种石器10余件。陶器片分夹砂黑陶、夹砂红陶、夹砂黑褐和夹砂红褐等多种陶色,含少量滑石粉。陶器器形有陶壸、陶罐、陶豆、陶纺轮等。鲁家沟西山遗址采集和出土的陶器,陶质比较粗糙,制工不够精细,一般不带纹饰,目前只发现一枚陶片饰刻划波浪纹。遗址出土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镞、环状石器、石刮削器等。鲁家沟西山遗址是凤城地区出土遗物最丰富、遗址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对研究辽东东部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小转山遗址
      小转山遗址是辽金时代的居住遗址,位于东港市小甸子镇徐家堡村西北300米处的小转山上。遗址长100米,宽50米,东、西、南三面地势开阔,西北靠唐隈子水库。
在遗址区采集到的遗物有陶器和石器。陶器有夹砂红褐陶和夹砂黑陶,南坡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少量为夹砂黑陶。纹饰为刻划平行斜线几何纹。器物有小平底折沿罐。北坡以夹砂黑褐陶为主,器表多素面磨光,有的有弦纹,胎质较厚。器形可分为陶壸、陶罐、陶网坠、陶豆等。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刀、环状器、石矛等。其中石斧用辉绿岩制成,有肩,剖面为椭圆形,两面直刃。石铲用石灰岩制成,扁平长条形,单面弧刃,横断面为椭圆形。石刀用石灰岩制成,扁平半月形,单面直刃。环状器、石矛都用石灰岩制成。
石佛山遗址
      石佛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位于东港市马家店镇马家店村的石佛山上,遗址主要分布在石佛山的顶部和东南坡。山顶部遗址范围长约500米,宽约20米,随平坦的山脊呈“S”形分布,地表散布许多碎陶片。山东南坡遗址范围比较大,长约140米,宽约70米,地表到处可见小块陶片。
在石佛山北部山顶发现一座人类居住房址,呈圆型半地穴式,屋内有灶址,四周以生黄土为壁,门向西南开。经发掘出土的遗物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人类装饰品。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器形有陶罐、陶壸、陶碗、陶豆等,其中陶罐和陶壸最多。陶器口沿和颈部多饰有附加堆纹,腹部多饰有附加堆纹和凸棱纹。陶器胎壁较薄,陶质以夹砂黑陶、夹砂红陶为主,含砂量大,含滑石粉较少。纹饰主要有刻划几何纹、人字纹等。生产工具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磨盘、石磨棒、双孔石刀、石镞、石矛、石球、环状石器、石凿、磨石、卵石网坠、刮削器等;陶器有陶片纺轮、陶片网坠、长条形陶网坠等。人类装饰品均为陶质,有陶环、陶珠等。石佛山遗址出土的文物,具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特点。从其生产工具特征看,以农业生产工具为主,其次是渔猎和少量的手工工具。说明了石佛山遗址古代居民的经济生活,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同时兼营渔猎活动。
娘娘城遗址
      娘娘城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遗址,位于振兴区浪头镇胜天村陈家大院村民组东南200米小娘娘城山山顶和山西坡上。小娘娘城山的东部为断崖,断崖下是鸭绿江口,遗址分布面积为2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左右。出土遗物多件,有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两类。
小娘娘城山遗址生活用具陶器多夹砂红陶和夹砂黑陶,很少含滑石粉。多素面,纹饰有刻划二至三条平行线为一组合的斜线纹、竖条纹、横线纹、人字纹,此外还有圆孔纹和附加堆纹。器型主要是口饰附加堆纹的筒形罐、直领领部饰附加堆纹壸,多平底器,个别也有凹底。生产工具有扁平弧刃和斜刃石斧,长条单孔和双孔石刀,扁平平尾和凹尾石镞、环状石器、石椎、石纺轮、陶纺轮以及各种两侧带缺口的陶片网坠等。
双山西遗址
      双山西遗址又称兴台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位于东港市北井子镇王坨子村兴台屯西北2里。经试掘发现一个半圆形灰坑和一处圆形半地穴式房屋遗迹。房址内存有一段弧形生土墙壁,屋地上有烧土面,据研究认为是灶址遗迹。遗址内发现的遗物有陶器和石器。陶器胎较厚,含砂量大,均含有滑石粉。陶质以夹砂红褐陶和夹砂黑褐陶为主,夹砂红陶和夹砂黑陶较少。陶器手制,所饰纹饰以压印纹为最多,刻划纹很少。压印纹中又以压印席纹为最多,其次是压印“之”字纹,此外还有压印网格纹、人字纹、横线纹以及组合纹饰。器类有罐、壸、碗、杯、勺、舟形器、陶纺轮等。其中陶罐数量最多,有直口筒形罐、侈口筒形罐、直口筒形小罐、小口鼓腹罐等。石器有打制砍砸器、石球、石磨盘、石磨棒、磨石、石网坠、石凿、石镞等。双山西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夹砂含滑石粉红褐陶和黑褐陶为主,纹饰和器类与后洼下层文化类型相一致,应属于同一文化,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年左右。双山西遗址陶器上的压印席纹较特殊,席纹中的每条斜线均一端按压平齐,一端按压出凹窝,类似火柴棍一样。这种一端具有窝点的斜线构成的压印席纹,是辽东半岛黄海沿岸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特有的一种纹饰。目前所知,这种纹饰在山东半岛的长岛也有发现。这种情况说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古代居民,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了文化上的联系。
双山西遗址和其附近同时期的后洼遗址,均在平地和较低矮的台地上,而距双山西遗址东北5里的双山顶部和西南7里的徐坨子柞木山上,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年代在4000年左右。这一情况说明,辽东半岛黄海沿岸新石器时代早期居民居住在平地,而新石器时代晚期居民居住在山顶,这种居住环境的变化,可能与当时辽东半岛黄海沿岸的海陆变迁有关。
鸡架山遗址
      鸡架山遗址位于东港市马家店镇刘家店村齐家沟西500米的鸡架山上。鸡架山北邻小珠山,西对大珠山,南隔公路与太平水库想望,东、西是何家岗水库。山的顶部比较平坦,遗址分布于山的顶部和山东坡上部。整个遗址呈马鞍状,分鞍部和顶部两部分。遗址内的土质分黄砂土、黑砂土两种。遗址分布范围: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25米,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
      遗址区文化层厚40-50厘米,地面遗物散布范围较广。在遗址中采集到的遗物陶器和石器,陶器多为素面夹砂红褐陶,有侈口陶器口沿、瘤状和板状两种陶器耳;石器有有孔石刀等。根据采集遗物分析,鸡架山遗址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文化遗址。
老石山遗址
      老石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村落遗址,位于东港市小甸子镇徐堡村梁家炉屯南的小山上。遗址东为山坡耕地,西临唐家隈子水库,南为低矮丘陵,北为梁家炉屯居民区。
老石山呈东西走向,遗址分布在山北坡和西坡。北坡分布面积较大,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西坡分布面积稍小,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40米。由遗址北去,山坡地势缓平,南高北低,现已辟为耕地。据当地群众介绍,以前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发现地里有成堆的碎陶片,有厚的也有薄的。经调查发现,遗址地面散布大量夹砂红褐陶片和夹砂灰黑陶片。1981年文物普查时,文物考古部门在遗址采集到磨制石斧、石矛、双孔石刀、环状石器等遗物。
砬子洞遗址
      砬子洞遗址位于宽甸县牛毛坞乡张家堡村西南1500米处山腰岩洞,因当地称岩洞为砬子洞,故定名砬子洞遗址。
洞内堆积自西向东呈条带状分布,最宽处达3米,最窄处仅0.5米,可见长度20米。东部洞底灰岩坍落,西部洞底裂隙向下伸延。洞下部有溪流,俗称“泉水液”。1983年,市文物普查队入洞试掘,发现烧土和动物骨骼化石。1984年10月,北京大学吕遵谔教授亲自指导该校几名研究生在洞外试掘,发现烧土痕迹和陶片、人骨、动物骨路、牙齿等遗物。该遗址地层可分三层,经研究,在第二层发现的文化遗物属新石器时代,距今经5000年。该层位出土的陶器残片,在纹饰、形态、制作方法上,都与东沟县后洼遗址上层出土的筒形罐相似。发掘中,在第三层上部还发现了人骨和动物骨骼。据专家分析,由于这些人和动物骨骼石化较轻,在年代上应稍早于第二层。但是否早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或早到旧石器时代,还有待研究。
大顶子山遗址
      大顶子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居住遗址,位于东港市长山镇大顶子村东北的大顶子山上。
遗址区陶片分布面积较广,1981年文物普查时,在遗址内采集到陶器和石器。1986年复查时采集到少量陶片,陶器残片有夹砂红褐陶和夹砂黑褐陶,含滑石粉较少,有的不含滑石粉。陶片素面较多,少量有附加堆纹。器形有陶壸、陶罐、陶棒、陶片网坠等。石器有石斧等,其中一件石斧用辉绿岩磨制而成,双面弧刃,横断面呈椭圆形。从采集到的陶片的胎质、陶片烧制颜色以及发现的石器分析,该遗址时代应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通过对大顶子遗址的遗物同后洼遗址对比分析,发现大顶子遗址与后洼遗址上层文化有密切联系,其渊源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双山子遗址
      双山子遗址位于东港市马家让镇东南的双山东村双山子东山顶上,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居住遗址。遗址西北1.5公里为四清水库,东山脚下有马家店通往北井子镇的柏油公路,山下周围地势平坦。
      双山子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孤山,山上林木杂草丛生,遗址座落在山顶的东部,其长约20米,宽约10米,分布面积约200平方米。因此山曾作为采石场,加上长年风雨侵蚀,遗址受到部分破坏。在遗址内采集到的遗物有陶器和石器:陶器的陶质有夹砂黑褐陶、夹砂红褐陶。其中夹砂黑褐陶居多,红褐陶较少,陶器多为素面,少量饰弦纹和附加堆纹。陶器器形有罐、杯、壸、圈足器等。其中有口沿装饰附加堆纹的罐,有侈口斜壁平底杯,还有带圈足和带竖板耳的陶器等。石器发现用石灰岩制成的石箭头,呈扁平柳叶形双脊双刃形状。
      双山子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等遗物,在器形与加工方法上同后洼遗址上层文化有一定联系,对研究后洼遗址文化分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梨隈子遗址
      梨隈子遗址位于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幸福村梨隈子屯南500米,地处大蒲石河北岸平坦台地,东北距宽甸县城16.5公里。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50米,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198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石器和陶器等遗物。从遗址上采集的石器有较完整的磨制石斧3把,磨制石镞5个,圆形齿轮状石棍棒头1个,磨制石刀1把。采集的陶器残片多夹砂红陶,也有夹砂红褐陶和夹砂黑陶,含滑石粉,器壁较薄。陶器表面饰有压印之字纹、刻划竖条纹、斜线纹和刺点纹等纹饰。器形有直口和侈口筒腹罐、直领壸、器物横板耳等。从出土文物分析,该遗址应属新石器晚期人类居住遗址,年代应在距今4000-5000年前。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