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迹

丹东的古墓葬

发布时间:2009-03-24  |  浏览:

      丹东的古墓葬主要有东山大石盖墓、宋家粉房石棚、胡家堡古墓群、孟家古墓群等多处。

      东山大石盖墓位于辽宁省凤城市草河乡管家村西赫家堡。大石盖墓大致呈三部分分布:一在山丘顶部,一在山下的坡地,一在东山西侧约1000米的西山。墓与墓之间相距4-7米,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东山大石盖墓呈3排排列分布,中央顶部顺山脊一排,山脊两侧山坡各一排,墓葬呈东西向横列于南北走向的山脊上。山顶部中央墓葬分布密集,规模大,随葬品多,墓主人身份和地位应该较高。墓葬结构除有石块砌墓壁外,也有土圹墓,还有的在墓壁外围铺有一定范围的石板、石块,用以保护加固墓室。西山5座大石盖墓均在山顶排成一列,其中4座横列山脊呈南北向,规模较小,元随葬品。另1座顺山脊呈东西向排列,盖石厚大,墓壁砌筑规整,随葬弦纹壸。各墓室均长方形,墓室深40-60厘米。墓圹多用石块垒砌2-3层,有的仅在墓圹上部砌一层石块。墓室底部大多铺有河卵石,应是一种葬俗。三部分大石盖墓多数墓室内、处发现木炭,当与火葬习俗有一定联系。

      墓内随葬品多分布在墓室两端或一侧,数量不等,多者9件,少者1件或无随葬品。有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锛、石凿、石纺轮、陶纺轮、双孔石刀;有装饰品绿松石坠等。陶器多夹砂黑陶和夹砂红陶,含少量滑石粉,胎壁较薄,手制。器型有壸、罐。陶器多附有横板耳、竖板耳、鸡冠耳。有矮领鼓腹双耳壸和高领鼓腹双耳壸,所发现的3件弦纹壸,两侧附上翘的双耳。个别墓中发现残碎的人骨片。东山大石盖墓,未发现青铜器、滑石斧范和叠唇筒形罐,而陶器器形以壸为多。

宋家粉房石棚位于东港市新农乡新农村宋家粉房西500米。石棚坐落在一个小山岗顶上,四周为低缓的丘陵和耕地。暴露于地表的只剩南、北两侧壁石。其中南侧壁石长165厘米,宽85厘米,厚25厘米;北侧壁石长150厘米,宽85厘米,厚26厘米。石棚内发现夹砂红褐陶残片。由于当地村民长时期耕作中把从地里捡出的碎石块堆放在石棚内处,从外表看,石棚已形成一个大乱石堆。

根据石棚所在的位置、结构及墓内发现的陶片等情况分析,初步认定属于青铜时代的墓葬——石棚,年代距今3000年左右。相同类型的石棚建筑在辽东半岛还有很多。经研究认为,规模宏大的石棚作为墓葬,修建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生产力低下的青铜时代,一般平民修不起这样大的墓葬,可见墓主人应有一定的权力和社会地位,应为当时部落首领或具有贵族身份的人。

胡家堡古墓群位于凤城市大堡满族自治镇爱路村胡家堡村民组西北1公里,胡家堡积石墓群的墓葬大多坐落在河岸台地,少数分布在山坡上,成排成行。从个形看,墓葬有方形、圆形两类。方形积石墓的长、宽各6-12米左右,均用块石砌出墓葬的方形四周,上部积石较矮;圆形积石墓,直径一般5-7米,最小的3米左右,积石高1-1.5米。在古墓群遗址采集到夹砂黑褐、夹砂红褐并含有少量滑石粉陶片。其中一片为陶器肩部,一片为器底。肩部陶片为夹砂黑褐陶,火候较高,饰两行刻划点纹;器底残片也为夹砂黑褐陶,素面。

孟家积石墓群位于凤城市石城乡孟家村孟家堡子,地处孟家学校东侧叆河西岸高台地上。孟家积石墓群墓葬积石堆和墓壁石较为高大,墓室分单室和双室两种,墓葬为方向大致呈南北向。墓室东、西、北三面均用整块厚大石板立砌成墓壁,壁石埋入地下;南面无大石板封堵,仅在贴近墓底部砌有一、二块块石或无砌石。墓底铺河卵石,有的卵石层上部还铺有白灰。墓室长1.75-1.85,宽1.1-1.5,深0.83-1.3米。墓上部有厚重的大盖石封顶,形如石棚,其上和四周用自然石块堆成圆丘状。保存较完整的4号墓圆丘直径5.3米,高出地表1.7米。在孟家积石墓群采集的石器有:页岩磨制扁平双脊双刃凹尾石镞和板岩磨制弧背弧刃双孔石刀。还采集到灰砂黑陶、黑褐陶片和夹砂红褐含滑石粉陶片。

发掘中发现各墓室墓底增铺有河卵石,厚约10-50厘米,卵石层表面散布白石灰。在三号墓(双室墓)东墓室有人骨1具,存有头骨、肋骨及上下肢骨,面部向上;西墓室有人骨2具,西边1具仅存头骨,东面1具有头骨和散乱肢骨,面部均向上。3具人骨下面垫有白石灰,有的石灰已粘结成块。墓室内还有零星木炭残块。从人骨发现情况分析,东室人骨为男性,系一次葬;西室两具人骨为女性,系二次葬。另外发现各墓室填土中夹杂少量残碎的夹砂红褐、夹砂黑褐陶片。

版权所有 丹东市图书馆    辽ICP备102022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