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的满族民间歌舞
发布时间:2009-07-15 | 浏览:
祖源于长白山的满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史载:隋朝时,满族先世靺鞨派使者去长安朝见隋文帝,“高祖(文帝)厚劳之,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徒皆起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据说,女真时期,女子成年后,走在路上也时常手舞足蹈地歌唱。歌唱什么?歌唱自己的身世歌唱自己的姿色歌唱自己的技能,以期引人注目,寻找自己满意的伴侣。到后来,努尔哈赤兴起,统一了女真各部,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能歌善舞的传统,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光大。每逢节日、喜庆、婚嫁、出征、凯旋、祝寿、祭祀,都要载歌载舞以为庆祝。
在满族的民间歌舞中,萨满祭祀歌舞和莽式空齐歌舞最具代表性。萨满教是满族人所信奉的原始宗教,源于满族先人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神信仰。萨满是神与人之间的使者,承担着祭祀的主角。萨满,民间俗称“跳大神的”,萨满的祭祀歌舞,称为“烧香”。在满乡,祭祀有年祭、月祭、家祭、野祭等多种,比较普遍的是“跳家神”和“放大神”。跳家神主要是祭祀、还原、祈求太平;放大神是祭祀自然神、祖先神。
萨满祭祀时,不论是跳家神还是放大神,都是头戴神冠,身穿神衣,腰缠腰铃,一手抓神鼓一手握神鞭。在整个的祭祀过程中,萨满都全神贯注地面对神案,极为虔诚。随着神鼓的响起,便手舞足蹈了,那么,吊在腰上的铃铛便开始哗哗作响。跳家神时,舞蹈的幅度不大,节奏多是“老三点”、“老五点”,走的是跄步、八字步和菱形步。整个跳家神的舞蹈沉稳、凝重,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放大神时,萨满的舞蹈要比跳家神时急促而激烈,神鼓声更高,腰铃声也更响亮。萨满祭祀的舞蹈,以上身的“摆”、臀部的“扭”、膝部的“颤”来突出整个身段的动作。配之以节奏分明的单鼓的敲击和摇铃摆动的声响,营造出现场热烈而神秘的气氛,使人如痴如醉。
在满族的祭祀中,有许多惊险、神奇的表演。如“上刀山”、“下火海”。所谓刀山,就是用铡刀和木杆绑成的一架“刀梯”。木杆是两根,各丈许长,铡刀十把左右,横绑在两根木杆上,每一把铡刀的刀刃都要朝上,铡刀与铡刀之间的距离为尺余。刀梯绑好后,用木杆支起,一通神鼓敲过后,萨满就开始上刀梯了。萨满上刀梯的时候,不许穿鞋只能光脚。想想,一双光脚踏到锋利的铡刀刃口上,该是怎样的惊险!
当萨满光着脚板舞动着身子向刀梯走近的时候,被称为“裁力”的二大神就开始敲起神鼓,伴随着神鼓的节奏,萨满的一只脚踏上了第一口铡刀的刃上,神鼓更响了。接着,萨满踏着铡刀刃口一步步向刀梯上攀登。在整个的攀登过程中,刀梯下的神鼓一刻不停地咚咚咚咚敲着,而且越来越强烈。其时,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把目光凝在刀梯上的萨满的背影上。在人们紧张的注视中,萨满终于一步步地踏着一口口铡刀刃上到了刀梯最上面的那把铡刀上,舞臂向天,静如木人。少顷,纵身朝后跳下。
刀梯下等待他的,是一个沙坑或是一堆草。这时候,人们的目光又凝聚到萨满的两只脚的脚底,有人甚至要举起灯笼来查看,看的结果是,那两只一路踏过刀梯的脚板,竟毫无损伤。
火烸,又称火池。在下火海之前,先要“升火”和“净足”。所谓升火,就是先把院中的一大堆木炭点燃,并用扇子或簸箕煽旺,再用铁锹把炭火以南北走向铺到院地上,铺成长三丈、宽一庹、厚半尺的一条。所谓净足,就是萨满洗脚。据说,如果不洗干净脚,就会亵渎神灵,在下火海中得不到火神的保护。在整个升火和净足的过程中,被称为裁力的二大神手中的神鼓一直响个不停,鼓声舒缓、悠扬,如春风梳柳,似山溪绕石。
升火、净足,一切都就绪之后,萨满便开始在神堂内赤着脚跪在地上拜神,希望获得神的护佑。拜过了神,击鼓唱起神歌,少顷,萨满骤然蹿起,急促而不规则地甩动腰铃,在众裁力的碎鼓声中,把鼓抱在怀里扭着身子,没等人们看清,萨满手中的鼓早已换成了扎枪,急促地翻转着枪花起舞,一路舞到火堆旁。这时候,众裁力也和萨满一样赤着脚,紧紧地跟在萨满的身后,挥舞着手中的刀、剑、鞭、锤等兵器。这一支边歌边舞的队伍,绕火左跑三圈右跑三圈,接着,萨满又用手中的鼓煽火,煽火之后,一边跳着舞,把鼓又换成了枪。枪在手,左舞右舞,上舞下舞,舞掖转花、提枪花、转枪花、轮枪花,舞得翻天覆地。
满族歌舞,在久远的岁月里,不断融汇了其它艺术的精华,如杂技、幻术和体育,在民间更是如此。每到年节和喜庆的时候,常把各种民间艺术组合在一起表演,在许多时候,歌舞与杂技与幻术的界限很难分清,从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热闹。